找到相关内容162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学修能断惑业苦 进趣菩提依三学--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(上一)

    。三学之行,遍通始终,随位真分,非无差异。异相如何?小乘法中义别有二:一义分别:心观、总别念处未得定水,修习戒品;燸等四心,已得定水,修习定品;见谛已上修习慧品。第二义者,始从内凡渐学戒行,至初果...学成就了,就能够得到无漏解脱。把戒、定、慧加上解脱以及解脱知见,就名为五分法身。如隋朝慧远法师《大乘义章》说:“五分法身,诸经多说, 名字是何?谓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是其也。此之种义通因、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481712.html
  • 念佛三昧初探

      念佛法门在初始时,只是为让修行人,在孤独无助时的安慰依靠之用,所以念佛在当时是遇到境界或在荒野无依时,用以安心的法门。到了部派佛教兴起时,也就是小乘佛教发达时,它被收录为心观之一。   心观就是种让人妄念停止的禅法,像不净观对治贪欲,数息观对治妄念,因缘观(观察十二缘起)对治愚痴,慈心观对治嗔念,念佛观对治恶业;有些人将念佛观以界分别观取代。这几乎是小乘佛教中最根本的禅法,...

    洪启嵩

    念佛|功德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6/12523625326.html
  • 宗舜法师:敦煌写卷所揭“弥勒禅”之初探

    “观”并称为“禅观”,即禅定和止观。在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学修中,慈悲观与不净观、缘起观、界分别观、数息观合称“心观”,因为可以...:”门弃恶,九次丛林。“可见达摩传其禅法之前,有不少人修习心观等大小乘禅观。而到了宋/赞宁撰《宋高僧传》,”习禅篇“共六卷,其中正传103人,附见...

    宗舜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3241824.html
  • 敦煌写卷所揭弥勒禅之初探

    缘起观、界分别观、数息观合称“心观”,因为可以凭借这种观法,以停止心中贪、嗔、痴、我执、散乱等种惑障。心观又作心、度观门、门禅等名。所谓“慈悲禅”,指的就是修慈悲观的禅定。...定。”[52]南朝梁/慧皎《高僧传》的“习禅”篇末《赞》里也提到:“门弃恶,九次丛林。”[53]可见达摩传其禅法之前,有不少人修习心观等大小乘禅观。而到了宋/赞宁撰《宋高僧传》,“习禅篇”共六卷...

    宗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4250958.html
  • 念佛三昧初探

    荒野无依时,用以安心的法门。到了部派佛教兴起时,也就是小乘佛教发达时,它被收录为心观之一。   心观就是种让人妄念停止的禅法,像不净观对治贪欲,数息观对治妄念,因缘观(观察十二缘起)对治愚痴...的责任,不是佛单一的责任。因弥勒佛不太喜欢污秽的地方(而释迦牟尼佛则常处於浊恶世,两者个性不太一样),所以早点让人间成为净土,他才来。   如果你喜欢往生他方净土,有佛住世、没有三恶道、清净庄严...

    洪启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3257250.html
  • “同除四住,此处为齐;若伏无明,三藏则劣”

    的整个过程,可分四个阶段,即三贤四善位(合称七贤位)、见道、修道与无学道。  所谓三贤位,指修善根以制伏烦恼,使心调和之三种修行阶位。即修有漏善根(顺解脱分)之阶位,故又称外凡位。三贤位分心、别相念住、总相念住三位。心观位,以心观,抑止贪、嗔、痴、我见、散乱心之种阶位。这是藏教的阶位,但通于四教。蒙润大师在《四教仪集注》中说:“者,止义、住义。修此法,止住过。”[4]他还指出:...

    朱封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4860871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“十地品”概说

    ;修道所断之烦恼称修惑。小乘佛教以修三贤、四善根〖ZW(〗小乘佛教以心观,别相念住,总相念住之位,谓之三贤。以软,顶,忍,世第一法四者称四善根,合称为“七方便”。〖ZW)〗等能生无漏智,而趋入见道。大乘则以入初地(欢喜地)为入见道,以第二地以上为修道,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无学道。  经过三贤位〖ZW(〗小乘佛教以心观,别相念住,总相念住之位,谓之三贤。大乘佛教则以“十住”、“十行”、“十回...

    业露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4261522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十地品概说

    修惑。小乘佛教以修三贤、四善根〖ZW(〗小乘佛教以心观,别相念住,总相念住之位,谓之三贤。以软,顶,忍,世第一法四者称四善根,合称为"七方便"。〖ZW)〗等能生无漏智,而趋入见道。大乘则以入初地(欢喜地)为入见道,以第二地以上为修道,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无学道。  经过三贤位〖ZW(〗小乘佛教以心观,别相念住,总相念住之位,谓之三贤。大乘佛教则以"十住"、"十行"、"十回向"之位,谓之三贤...

    业露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62561815.html
  • 佛教对“应用管理”的看法

    非礼勿视、非礼勿听、非礼勿说、非礼勿动”来规范我们的心。  佛教更有许多对治法门,如“心观”就是五个治心的方法:贪心重的人,可以用“不净观”来对治,观想身体是个不清净的臭皮囊,贪求就会少一点;嗔心重... 情绪之害如此大,我们要如何做好情绪管理呢?佛陀说了八万四千法门,就是为对治我们八万四千个烦恼。除了前面提到的“心观”,可用来对治贪嗔痴等根本烦恼,在情绪管理上,还有几个方法,如藉由禅坐可以调身、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4562505.html
  • 佛教心理学——“缘起模型”初探

    心灵导正的方法。首先,就大乘佛教之一般教义而言,观想法门以大乘佛教之心观为例,如鸠摩罗什之《禅秘法要》所述者,不止破我执,也还破法执,其中数息观对治散乱、不净观对治淫欲、界分别观破除法体实有之执、因缘观对治愚痴和慈悲观对治忿恨,心观是渐修,扫除身心的意义实现上的障碍,使生活意义能渐渐有圆满之成就。   复次,就禅观的顿修而言:「观想」并不一定是「座中修」,也不一定是一种行动中的历缘对境修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174065.html